
九月三日,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,如约在天安门拉开,全球媒体把目光聚在这里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提前预告,说会看到一批先进装备亮相。飞虎队创始人陈纳德将军的外孙女也到了现场。NBC那边把镜头给到抗战老兵的方队,字幕专门强调老兵在阅兵中的位置。俄记者扎鲁宾更直接,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在天安门的现场感受。
军乐起。方队迈开步,整齐到像是把地砖当乐谱在走,能感觉到节拍落在地面的那一下,干脆,利落。有外媒主播在直播里忍不住感叹,说这种齐整度太罕见,几乎挑不出误差。CNN和NBC的画外音语气明显变了,更多是赞叹和惊奇。一个词频繁出现——精准。装备方队压轴出场,长镜头跟踪,特写不停。NBC、BBC、俄新社迅速上资讯流,逐条梳理新型装备的技术亮点。英国《卫报》用了“震撼”来形容展出的数量和类型。 有一句话在现场反复被提起——致敬。纪念反法西斯,是为了记住那段共同抗争的历史。抗战老兵方阵经过,镜头拉近,观礼台有人起立鼓掌。中国把这张“和平名片”亮出来,含义很清楚:不惹事,也不怕事;不扩张,也不退缩;记得痛,也记得义。飞虎队的亲缘线索,恰好把那段并肩的记忆接了回来。 现场开放媒体位,转播镜头足,慢动作回放也给到,资料包发得快又全。对比某些国家喜欢遮遮掩掩,中国这次是正面迎光,阳光越强,底气越足。志愿者在路口用英语引导,记者在混采区排队抢话筒,社交平台上官方素材同步更新。透明和自信,是一体的。看的人越多,误解就越少。
阅兵是综合国力的侧影。队列的节拍,是制度效率的节拍;装备的列阵,是研发体系的列阵;老兵的敬礼,是国家记忆的敬礼。媒体把镜头抬高一点,就能把逻辑看清。西方媒体这回收起了老毛病,变得谨慎,变得克制,背后的原因不复杂:你强,别人自然端着;你稳,别人不敢乱说。实力,就是话语权的底座。 有媒体在连线中提到一个细节。记者问到“这是否在向美国示强”纯旭配资,对面回应得很快,不认为是挑战,强调双边关系的重要性。这种表述的转调,挺有信号意味。外面风声再杂,经济和产业的互相缠绕摆脱不了,硬顶硬碰的后果,谁心里没点数。贸易那点事,折腾了这么久,带来的代价已经写在账本上。农产品、制造业、物流、终端消费,每个环节都能感到那点刺。关税政策在法理上的争议也还悬着,一旦落锤,钱还得往回退。这些现实,让一些高调变成低声,让一些口号变成算账。 社交平台上的讨论同样热闹。阿拉伯地区的网友留言,说很想亲眼看一次这样的阅兵。韩国网友夸了一句,很漂亮,也很有力量,还有人补了一句:中国的力量在于她的人民。留言区里,有人贴出自己家中老人曾在抗战时的老照片,有人写下“愿世界不再需要这样的力量去对抗战争,只留力量去守护和平”。
阅兵给世界传达了什么。三句话能说清:我们记得历史,我们珍惜和平,我们有能力守护和平。这三句话落在地上,就是今天看到的整齐步伐、现代装备、老兵敬礼和开放直播。它们都不尖利,但都很有分量。 但世界的难题不会因为一次阅兵就消失。地缘政治的摩擦还在,科技竞争的赛道更挤了,产业链的博弈更复杂了。合作与竞争会长期并行,拉扯不断。对中国来说,心态要稳,手上要硬,脚步要实。继续把开放搞好,把产业升级搞实,把规则对接搞细,别人自然会越来越严肃地对你说话。对西方媒体来说,也该把旧镜片换一换,用新视角理解一个现代、复杂、多元的中国。把“冷战滤镜”抬一抬,看的东西就更清楚。
这次现场的安排,很多细节都说明问题。媒体位不设过多限制,来的是客,就是朋友;涉外接待把尊重做到前面,哪怕是观点不一致的,也愿意坐下来谈几句;资料发布做到快而准,不抢风头,但保证可验证、可追溯。这些做法,慢慢会把舆论的温度调平。给过尊重,别人也会礼尚往来。 也别忽略“老兵”两个字。NBC把镜头停在他们身上,其实是抓住了这场仪式的灵魂。不只是情感牌,这是价值观的宣示。谁在历史面前鞠躬,谁就更有资格谈和平。纪念不是为了翻旧账,是为了在关键时刻记得自己是谁,记得为什么出发。这话,放在今天这个略显喧嚣的世界里,格外扎心。
捷希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